快递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分拣、揽投等环节需要依赖人力完成大量手工作业。重复性的流水线作业,使得“RSI损伤症状”逐渐凸显,进而对快递智能装备产业升级提出了强烈要求。本文分析了目前快递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如何通过技术升级应对“RSI损伤症状”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在一些传统工业制造生产系统内,由于某些生产环境艰苦或某些作业动作重复、单一,不仅占用较多工位,劳动强度大且生产效率低。重复、用力或者笨拙的动作会造成累积性创伤疾病,由此引发的“RSI损伤症状”在传统行业普遍存在。
快递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分拣、揽投等环节需要依赖人力完成大量手工作业。重复性的流水线作业,使得“RSI损伤症状”逐渐凸显,成为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得不关注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成为业内重视的人力资源和经济效益的重点议题,进而对快递智能装备产业升级提出强烈需求。
一、什么是“RSI损伤症状”
从医学上来说,RSI严格定义为:反复应力性损伤,重复性劳损(全称为 repetitive strain injury,由经常重复同一动作引起);也可以称作Repetitive Stress Injury,肢体重复性劳损。
早期RSI是指从事计算机行业人员长期重复、用力或者笨拙动作而造成的累积性创伤疾病,再加之不良工作姿势、不合理的家居、设计不佳的键盘鼠标、快速沉重的工作负担,引起肩膀、颈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肌腱和神经脉管的损伤,导致患者疼痛、无力、麻木或者运动机能受损。
RSI并不是单指某项疾病,大部分症状是属于软组织伤害,一旦相关的症状出现,如不及时处理,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恢复或者难以恢复软组织的耐久力、弹性等;也可以说,这种伤害可能是永久性的。快递业往往在生产处理环节或前后端揽收投递环节带来大量的体力劳动,重搬运、高强度、大批量的工作方式使得从业人员累积性创伤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二、高速发展的中国快递与从业人员面临的问题
中国快递业务量近些年来伴随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一路攀升,2017年全国完成快递业务量401亿件,同比增长28%;业务收入完成4950亿元,同比增长24.5%,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对全球快递业增长贡献率超过50%,成为世界邮政业的重要力量。
数据飞速增长的同时,快递业运营环节却暴露出适龄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培训体系不健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通病。尤其是生产旺季,例如“双11”等电商大促、新年特惠等节点,用工荒现象尤为严重,服务质量与时限不稳定;同时一线生产人员身体损伤情况时有发生,员工基本权益难以保障。
另一方面,快递业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我国可用劳动人口从2013年达到*高点之后,就开始一路下滑。人口红利曾经以低成本优势支撑起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如今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生产成本随之提升,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且大量人员都属于基础作业岗位,在运营中的人力资源问题和人工成本双重压力之下,作为物流行业中异军突起的快递业如何维持可持续发展?有怎样有效的解决方案?与“RSI损伤症状”又有什么关联呢?
从目前来看,快递行业在多个运环节主要依赖人力完成,例如揽收、分拣、投递等环节,且人均处理能力有限,从而导致每年随业务量增长需要不断增加大量劳动力。截至2017年,我国快递企业一线配送人员突破300万人,生产人员主要以外包为主,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影响着快递行业一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稳定性:
一是作业强度大,收入不稳定。
快递一线从业人员日常工作基本上是一个重体力劳动过程,要求员工身体素质良好,能适应高强度作业。据不完全统计,快递揽收员工每天普遍劳作时间在10——12小时,超过24%的快递员作业时间超过12小时。高强度的作业才会带来相对较高的收入,且极不稳定,目前每个月的收入是依照派件量或处理量来计算完成,单件快递带来的收入较低。
二是安全风险较高。快递员是一个收入与风险极其不匹配的工作,每个从业者都承担着过度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政策、客户投诉、合规操作、突发性事件等。例如,快递员一年四季都在户外工作,要忍受严寒酷暑等极端天气情况;再如快递员需更快将快递送到用户手里,所以会有一些摔跤、车祸等事故发生,身体损伤的情况在所难免。
三是严苛的考核机制。目前快递企业普遍对一线从业人员有各种考核措施,如在快递分拣作业中,生产计件考核环节往往会出现考核目标不准确、考核主体较为简单、考核守则不精确、缺少高效的考核方法、考核过程形式化、考核结果无反馈等问题,且有相当一部分管理机制不尽人意,只重惩罚,不重奖励,一线人员的稳定性。
三、依靠技术升级应对“RSI损伤症状”
“RSI损伤症状”是快递行业高速发展的产物,人口红利殆尽以及从业人员高强度、不规范的劳动模式都会成为行业高速发展的绊脚石。面对“RSI损伤症状”带来的直面影响,快递业又有哪些应对方式?
从宏观发展来看,我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依然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这为物流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近些年来国家利好政策频推,在“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带动下,快递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愈发强劲,快递业的发展也从单纯的市场扩张、跑马圈地追求经济效益,逐步发展成为寻求技术创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科学技术,使智慧物流全面融入到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实现快递业进入技术引领的时代。
智慧物流是通过在线的海量数据、云端的计算模式、智能硬件传感器等智慧化技术和手段,提高物流系统思维、感知、学习、分析决策和智能执行的能力,用来提升整个物流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智慧物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互联互通,数据驱动。所有物流要素互联互通并且数字化,以“数据”驱动一切洞察、决策、行动;二是深度协同,高效执行。跨集团、跨企业、跨组织之间深度协同,基于全局优化的智能算法,调度整个物流系统中各参与方高效分工协作。
智慧物流已经成为快递行业发展趋势。在快递行业高速增量进程中,数字信息被广泛应用到业务的每一个角落,各大快递企业近年来加速运用智能设备配合智慧化的平台和数字化的处理,在卸车入库、传输暂存、分拣处理、单元化发运等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作业,全面采用各种新兴的“黑科技”以应对矛盾升级。简单来说,通过科技手段降低劳动成本、增加行业运转效率是目前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政策的引领,使从业人员有尊严的工作。2017年上半年,我国物流行业频频受到政策层面的关注,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内,物流行业多次被国务院发文提及,包括六项减税政策鼓励物流企业建设仓储设施、发文降低物流成本、将快递条例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等。政策的利好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与政策红利相伴的是资本对物流行业的重视。物流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多元化融资渠道的优势以及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进而加速重组以及产业链整合,而从业人员也将从体力劳动型向服务型转变。
其次,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与普及,将彻底改变人工处理模式。与传统生产作业方式相比,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物联网等“黑科技”不断释放劳动力,改变着物流企业整体服务质量与效率,并让整个行业充满“智慧转型”的期待。
以自动化分拣流程为例:
通过高速分拣机处理的快递包裹已经替代了传统的人力处理模式,配套视觉扫描系统彻底“解放”生产人员作业的双手;机械臂的大量使用加快了供件效率,为待分拣的快递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极大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和作业能力;AGV机器人的重磅加盟,改变了不可上机邮件需手工处理的老黄历,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和手工作业成本;立体化的布局也充分满足了分拣中心物料暂存、车辆人员动线、维护维修通道的刚需。
再次,高度信息化改变产业结构,人工将被赋予更高层级的作业内容。大数据是打造智慧物流的底层技术,大数据改变物流,商品高流通,运筹更科学,服务精准达,供应可预测,路径更精细,体验**化。把每个快递企业的小数据汇聚成整体的大数据的时候,就会对整个社会资源,以及整个市场力量形成一个优化的配置,而配置这些优势资源的岗位可以来自生产转型的各个层级的从业人员,前提是要具备知识储备或某种专业技能。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未来人机交互、人机协同的作业模式会成为快递业主流发展方向,实现快递业少人化。
四、制约因素与未来展望
但就目前来说,人工成本的相对低廉依然会使快递企业维持以手工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从行业发展来看,我国快递采用智能装备主要面临着以下六方面的制约因素:政策管制制约、成本与商业模式制约、安全及标准制约、大数据支撑制约、技术制约以及人才制约,硬件工程师和测试员缺口较大,不能满足行业的迅速发展,且应用场景有限,不易切入行业人工作业环节痛点。
因此科技是智慧物流落地的**步,使用云仓、无人机、机器人、智能投递终端等科技大大提升物流的服务体验,并且不断减低成本提升效率,使用绿色包装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科技满足了物流企业对无人的一切想象。
在科技驱动生产力的大环境下,新的智能物流时代已经到来,更快速、更高效、更精准直达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无人分拣技术,将人工效率提高近7倍,节省70%的人力,避免无效运输;无人机技术,可在偏远地区搭建低空飞行网络实现物流服务触达,发掘农村电商潜力。从无人理念的输出到产品实体化,加之政策层面对物流行业的大力推动,智慧物流即将进入发展快车道。而“RSI损伤症状”在快递从业人员发展中也将会慢慢成为过去,在智能科技发展的冲击之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