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不经常看电影,对于这么一部以饥荒为题材的电影,也没有多少兴趣。因为走进一部电影,必须会为影片的氛围所感染,甚至代入角色。这部电影虽未上映,但是主色调已经定下来,看它,你要做好悲伤甚至痛哭一场的准备,笔者偏偏没有这个爱好。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饥荒不同于其他的灾难,比如瘟疫、战乱之类的,只能听天由命。而饥荒中,一个人能否存活下来,一半看天意,一半看自己有没有争取。这个“争取”就是六亲不认,去偷去抢去骗,甚至人吃人。当事者就要面临这个两难的选择,要良心还是生存。选择前者的都死掉了,选择后者的基本上就从“人”退回了“兽”,甚至连“兽”也不如。
1942,当战乱与饥荒交织在一起,当山河破碎与天降旱灾杂陈在一起。彼时,羸弱的中国,悲剧俯拾即是。
如果当时的中国能以举国之力赈灾,灾荒就不会如此严重。但是日寇大敌当前,重庆的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治本来就薄弱,还要运用大量资源和对峙,自然无力顾及这几千万人民。很多人认为蒋介石视人民生命为草芥,笔者并不认同。因为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需要人民的拥戴,不可能不拿人民的生命财产当回事,除非他不想干了。
在交通运输业和信息化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你很难想象当时的艰难。
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日寇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扶植了好几个伪政权,废除了沦陷区的法币,发动了对国统区的货币战争,国民政府在经济上捉襟见肘,实在是不得已。
10月份笔者在山东考察市场时尝到了当地的煎饼,用玉米面做的又干又硬的饼,据说可以存放半个月以上。笔者就和同事打趣道:抗战的时候,估计怀里揣一包煎饼,就能钻进沂蒙山区撑上十天半个月。
民以食为天,当一个地区食品匮乏了,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度。可以设想,如果食品都可以比煎饼更耐贮存,都可以很容易地调试,那么很多饥荒的悲剧都可以避免。
如今,我国的物流实力已经远非1942年可比,且获得了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当食品的流通不再是生命攸关,它自然而然地就成了财富攸关。
还是在山东,德州的芹菜严重滞销,几分钱一斤也没有人买,菜农血本无归。
原因有二:一是芹菜是蔬菜,有着粮食一样的集中收获的特点,却没有粮食那么耐贮存,即使贮存,成本也很高。二是物流信息化程度不够,没有形成一条完整、高效的信息化产业链,蔬菜的供需信息无法有效调节市场。物流挑着供与需的两端,结果这两端挖坑的只管挖坑,填土的只管填土,于是农产品价格就像坐了过山车。
简言之,是物流的硬件上去了,软件没跟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九九物流网等物流行业门户网站已经发展成为物流信息行业的巨头,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型门户网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网站正在整合资源,进一步贴近生产一线,优化和协调资源配置。例如,九九物流网的资讯频道,及时发布物流及相关行业的鲜活资讯,为业界生产活动提供参考与指导,学院频道发布了大量的物流相关知识,启迪着物流从业者的智慧……今年秋天,该网还推出了物流信息软件――九九通,成为全国首款一次安装终生免费的高端物流信息软件,以物流信息行业掀起了一场变革。
回到《1942》,看到饥荒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笔者总会想:如果能穿越时空,带些吃的给他们,该有多好。当然,时空是不可穿越的。但空间总能跨越,即使是在那个饥馑的年代,偌大的中国,也不会全然就没有吃的,如果能就在那个时间坐标上,国人能共度时艰,那么结局也不会那么悲惨。
当然,现实没有如果,作为半个世纪以后的我们,回首那个年代,除了在悲痛时仰天一哭之外,还应该在心灵深处烙下点什么,譬如善良,譬如坚强,还有责任!
是的,还有责任,我们不会容许这样的悲剧重演,我们要充分发挥资源和科技优势,让我们的民族更趋安全。粮食生产仅仅是**产业,所有的实体经济的生产,都依赖于物流,我们专注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使命!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