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历时三天的2016中国(长春)智能物流科技博览会正式落幕,但展会为长春物流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却是余韵悠长。
展会又一次验证了智能物流行业的热潮涌动——现场成交2.58亿元,28家企业达成意向,涉及金额13.27亿元,207家企业现场预定明年展位480多个。
展会看差距
长春物流行业受触动
阿里、京东、中储发展、中外运等行业**企业不仅带来了影响力,更向长春物流企业展示了智能物流的巨大魅力:借助信息化平台,多个企业可实现无缝联运,先进的园区智能化解决方案,能够实现资源的*大化利用;智能化的管理系统,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和竞争力……
“对长春物流企业来说,展会是一个开眼看行业的窗口,很多企业都从比较中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发展潜力。”三天来一直坚持驻会的市物流行业协会秘书长刘立峰告诉记者,“作为协会,我们更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技术,引导长春物流业健康发展。”
发展不均衡
智能化潜力巨大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长春物流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行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但由于发展不均衡,长春物流产业在智能化建设四个阶段均有体现。
机械化 根据市物流行业协会2012年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城区(不含双阳区)企业物流及物流企业已拥有各种运输车辆47904台,装卸设备4856台。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多数流程的机械替代人工操作,行业效率大幅提升。
标准化 长春物流企业已达到3676户,但资产超500万元的物流企业仅有218户,物流行业小、散、乱现象突出。针对这一情况,市物流产业发展办公室、市物流行业协会适时开展了国家A级企业、市级诚信企业创先争优活动,目前我市已有58家企业进入国家A级物流企业行列,92家企业进入市级诚信物流企业行列。我市还成为国家城市物流配送试点,有效推动了物流产业标准化进程。
信息化 目前,我市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不均衡现象严重,医药、汽车、快递等行业信息化水平极高,但零担等行业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初级的电子单据系统覆盖率在95%以上,多数企业也开展了电子结算、车载GPS等应用,行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但在互联互通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
智能化 记者了解到,在欧亚超市,物流供应商能够通过客户端实时获取库存信息,并据此灵活配送商品,基本实现了供应智能化。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按需开展的物流配送也已相当成熟。但在更多行业,由于信息化不均衡以及信息开放共享水平不高,智能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针对行业智能化建设不均衡、行业集中度低等现状,我市采取了扶强扶优的战略,成立了物流产业发展办公室,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又为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了力度空前的支持,扶持优秀物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引领行业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以政策为导向,鼓励长春物流企业积极应用智能化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行业发展水平,壮大长春现代物流产业,加速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