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ace系统的开发源于日益分布开放的研究环境,实现了对研究机构学术信息的收集、存档和分享,用一种分布式的方法让任何获得授权的机构都能够分享到海量的学术信息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为研究机构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DSpace系统采用层次结构组织数据,自上而下定义了一组对象:社区(Community)、子社区(Subcommu-nity)、馆藏(Collection)、条目(Item)、数据流包(BundlesofBitstreams)、数据流(Bitsream)和数据流格式(Bit-sreamFormat)。在DSpace的数据模型中,社区是模型中*上层的对象,每个DSpace站点称为一个社区,每个社区或者机构又有下属社区或机构,称为子社区,比如大学的院系、实验室,图书馆的采访、编目等部门,依据不同的授权完成不同任务。社区由若干数字馆藏构成。数字馆藏与社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数字馆藏可以属于一个或多个社区,成为共享馆藏,用户一般用数字馆藏为单位来获取、订阅信息。
一个数据条目可以出现在多个数字馆藏中,但是只能由一个数字馆藏所拥有。数据条目被进一步划分为数据流包,数据流包由关系密切的数据流组成。数据流是由通常意义的计算机文件,每个数据流都与一种数据流格式相关联,一个数据流格式是用来指向一种特定文件格式的**标识,提供如何解释该格式文件的方法,确保得到系统的长期保存服务。
DSpace中的元数据支持DSpace中使用3种元数据来描述存档的数字资源。
目前DSpace所使用元数据中的元素和限定词是基于DC图书馆应用纲要(DCLibraryApplicationProfile),在默认情况下可以满足对绝大多数资源的描述。其他关于数字条目的描述元数据是以序列化的数字流的形式存在,数字空间群和数字馆藏也具备一些简单的描述元数据。所有的元数据记录都保存在后台数据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