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粮食17号仓储粮为2005年产晚粳谷1998t,入库时间为2006年2月,粮食水分13.8%~15.2%,杂质1.0%以下,出糙率78.4%,粮堆高度6.2m;24号仓储粮为2005年产晚粳谷2023t,入库时间为2006年1月,粮食水分14.2%~15.0%,杂质1.0%以下,出糙率77.6%,粮堆高度6.2m。
试验仪器与设备中谷润粮技术公司生产的固定式环流熏蒸杀虫系统装置一套,内循环风机功率0.75kW,风压≤1000Pa,风量1000m3/h。自制PVC微风管循环系统装置一套,埋设粮面下30cm。粮情检测系统由山西万国通公司生产,每栋仓房粮温检测按5×7设点,每个点分4层检测(共有140个),仓内、外湿度检测点设2个。粮食水分检测设备、深层扦样设备、粮食品质检验设备系统。
数字式红外线温度检测仪、热球式电风速仪、压力测定仪、能耗计量电表、德尔格PH3检测仪、自制集风管(20∶1)。固定式自控屋顶风机0.55kW二台和1.1kW“山墙”风机一台。
试验方案按拟定方案选定仓房、准备器材设备→预布置有关内循环设施、入库粮食→利用冬季低温时机进行机通降温(至10.0℃以下)→连接好预埋内循环管道系统,粮堆密闭→选择时机进行内循环管道系统实仓调试→根据储粮情况制定控温杀虫度夏实施方案→根据气温季节变化进入实施间歇内循环控温保质关键阶段(主要控制外界热量传入仓内,影响到深层粮堆的“热皮”热量)→试验全程检测,监控储粮动态变化情况→气温下降到25℃,内循环控温停机→揭膜散热、散湿,进行仓内空间常规通风降温,进入低温储存。(P28)粮温、水份和脂肪酸值的测定我们分别根据《高大平房仓储粮技术规程》、GB/T5497-1985和GB/5684-1995来进行。
试验结果分析与评价17号仓上层粮温与其它三层的温差较24号仓小,说明控温取得实效;7月18日之后,17号仓中上层、中下层、下层的三层曲线走势形成交叉,三层粮温比较接近平衡,而24号仓的三层曲线走向与原先相同,呈分层态势。
17号试验仓*高粮温发生在8月2日,温度为30.9℃;而24号对照仓*高粮温发生在7月8日,温度为34.7℃。从*高粮温发生时间来看,试验仓比对照仓延迟近1个月左右,24号对照仓*高粮温已接近临界不安全储粮发热温度。
上层平均粮温≥25℃的时间,17号仓在6月29日,24号仓在6月19日,试验仓比对照仓推迟10天;从试验全过程来看,上层平均粮温值17号仓为15.8~28.6℃,走势较平稳,粮温≥25℃的持续时间为90天;24号仓为15.0~30.9℃,走势较为陡峭,且粮温≥25℃的持续时间为100天(注:度夏过程中7月18日至19日进行了谷物复冷通风降温作业)。
粮食水分变化情况及分析在17号仓、24号仓对5个扦样点的样品进行水分检测,从表2可以看出(参见表2):(1)2~5月储存期间,1~4号点水分变化呈略微上升趋势,5号点水分变化不大。
内循环调理控温作业的时机:(1)在储粮度夏初期(*高粮温在25℃左右)应选下午13点开始,到17点结束;(2)在储粮度夏中期(*高粮温在28℃左右)应选上午10点开始,到17点结束;(3)在储粮度夏后期(*高粮温在30℃左右)应全天候24小时进行;(4)是否每天都进行内循环调理,要视天气、粮温、控温效果情况而定。另外,通过白天和夜间内循环调理控温效果对比发现:白天进行内循环调理控温效果好,有利于消除外界热量传入粮堆的影响,有利于控制储粮“热皮”层粮温上升速度,上层*高粮温得到控制;夜间内循环调理控温效果差,这说明“热皮”层区域的储粮受到白天的高温侵袭,外界的热量传递累积已渗透到粮堆内部,这对保持储粮品质不利,对保持局部储粮的稳定性也不利。
在选择全天候24h进行内循环控温作业时,连续作业不宜超过72h,应间歇6~10h之后再进行,这样才能使粮堆有一个自平衡缓苏过程,否则会在局部内循环管道形成结露,出现储粮隐患,影响安全储存。水平方向的内循环管道埋入粮堆的深度应保证在50cm以上,以确保在内循环控温作业过程中管道不形成外结露,否则会影响储粮安全。
科学制定储粮管理方案,采用特制的内循环系统进行微风量调理控温,可以把储粮度夏上层粮温、*高粮温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减小“热皮”层粮食品质下降的速度,延缓储粮虫害发生,从而增强储粮稳定性,确保储粮安全度夏。
总之,只要把粮堆表层或边部30~50cm内冷热界面的调理温差控制在<5℃,水分差控制在<1%,整仓储粮是安全的。较大的冷热界面(温差≥5℃或水分差≥1%)易引起粮堆内结露,甚至产生霉变现象;或者粮温上升后害虫开始繁殖,若控制不当就可能引起局部发热。而通过均温则可以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