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国家还是挤出了一些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设了仓囤、窑洞等一些临时性的简易储粮设施,从1950D 1952年建成了上述简易仓容134亿斤,到1953年全国仓容量达230亿斤,暂时缓解了储粮的困难。为改善储粮设施落后的状况,当时的中央粮食部在1953年底全国计划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粮仓建设拟采用当时苏联仓型的建议,得到中央政府支持并列入了国家计划,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砖木结构房式粮仓”设计图纸,其规格:50x20米,装粮线2.5米。后来人们称这种标准房式粮仓为“苏式仓”或叫“矮胖仓”,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次较大规模的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几年挤出资金,列入国家财政计划,建设了一批规格一致的“苏式仓”,据统计1953年D 1959年,共建这种标准仓容量达937.4亿斤。到1959年底全国粮库仓容量已达1100多亿斤,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这种“苏式仓”仍是我国的粮库建设中的主流仓型,只是在跨度和装粮线高度上略有变化而已。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粮食流通量的迅速增加,这种“矮胖仓”不仅粮食进出仓十分不便,而且占地面积大,粮数容量小,它越来越不适应储粮的要求。
第二阶段(1960D 1980年)。这期间是我国粮仓建设处于低潮时期,因为不仅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而且紧接着又是不堪回首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处于几乎崩溃的边缘,国民经济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倒退了十多年,因而国家财政也无力投资建设粮库,为解决国家储粮仓容不足的矛盾,全国广大粮食职工,充分利用国家仅有的简易建筑贷款和费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职工自己动手建仓,二十年总共建起土园仓、砖园仓、地下仓等简易仓容900来亿斤,其中仅就推广黑龙江明水县“一把草一把泥”的“土园仓”容量达260多亿斤。据1980年统计全国储粮仓容量为2000亿斤,有近一半以上仓容是土园仓、罩棚仓、地下仓等简易粮仓。
第三阶段(1980D 1997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以后,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国家所需粮食已由计划统购,逐步走向市场化收购,农民卖余粮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曾一度出现农民卖粮难、国家储粮难、粮食运输难的“三难”局面。这也充分反映了粮食仓储设施短缺和落后的实情,从而为粮食仓储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集中部分资金,建设标准适当高些并配有必要配套设施的粮库,增加仓容,为此,决定除基建渠道正常安排粮库投资外,还先后三次专项安排了粮库建设资金,逐步解决“三难”问题。首先,1983年国务院专项安排粮库、棉花库和果品库建设时,简称“三库”建设,其中粮库专项投资16.5亿元,简易建筑费13.5亿元,合计30亿元,计划建设仓容700亿斤,实际建成仓容574亿斤。其次,1987年国务院又从总理基金中,专项拨出数亿资金,在粮食主产区和京津沪等主销区的交通沿线和水运码头,建设了一批机械化骨干粮库。再次,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4亿美元,加上国内配套资金总共投资86亿元,在我国粮食主产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地区、长江流域和西南出海通道地带,初步建成了三条粮食流通走廊。这也是我国首次以粮食“四散”流通为目标,以建设现代粮食物流系统工程为尝试。该项工程经过近九年时间的建设,中转储存库、大连北良和广西防城港以及长江沿岸的城陵矾、乌石矾等港口及其配套设施,总共建成仓容96亿斤,为我国“三条粮食物流走廊”的粮食“四散”流通建设,总结了经验教训,提供了示范,使我国现代粮食物流建没开始向前迈出了一步。
三批粮库建设,初步改变了我国几十年来依靠肩挑背扛的落后面貌,改变了我国粮仓单一的房式仓格局,这些粮仓的建成投入使用,无论是储粮仓型的选择与设计、新型建材的选用、仓储机械设备的配备以及储粮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前进了一大步,至今这些仓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阶段中,党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国策,拨乱反正,结束了十年动乱,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当我国人民打开国门放眼世界,很快发现我国的经济技术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当别人努力搞经济建设时,而我国经济却处在十年内乱期,几乎频临崩溃的边沿。而粮食仓储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则显得尤其落后,要发展只有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只有一心一意搞建设,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落后,除此别无捷径可走。为此,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广大粮食仓储部门的管理和科研人员,积极开展了对外技术交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总结推广适合我国粮食仓储需要的技术。从1980年开始商业部粮食储运局与部科技司合作,在全国范围内,首次进行粮仓机械的选型定型和标准化工作,制定了粮仓机械选定型的标准化方案,组织了国内的技术人员,经过了四五年时间的努力,定型了输送、清理筛、粮食烘干机等24种粮仓机械的机型,并制定了相关的国标、部标和企业技术标准。从而大大促进了仓储机械的技术进步与发展,并开始向产品规格系列化、质量标准化、零部件通用化的方向迈进。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领导批准又先后对小时产量200吨以上的提升机、日处理高水份玉米500吨以上的粮食烘干机、气垫输送机以及火车汽车的装卸和计量等设备,引进了样机并进行消化吸收;与此同时,还引进了钢板仓(含钢板筒仓)的成套设备及其生产技术;在世行项目中,还聘请了在港口码头和筒仓设计方面的国外专家,这些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粮库建设技术与设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至1997年底,全国粮库有效总仓容为3340亿斤。
二、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仓储体系我国粮油仓储战线上的广大职工和科技人员,经过近六十年艰苦奋斗和不断地生产实践与探索,今天已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粮油仓储体系,其主要标志有以下三个方面:**,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科学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技术手段,以保障粮油流通的安全。这里所指的仓储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和仓储技术管理两个方面,行政管理的对象是人事、财务、资产、规章制度的制订与执行等;技术管理的对象是仓储设施及全部固定资产和存粮。而管理的目标是:“保好粮,管好库”,前者是目的,后者是前者的保证,两者都是粮油仓储管理过程中相辅相成必须做好的工作。在仓储行政管理方面,经广大职工多年的实践探索,对行之有效的作法,由国家粮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国家粮食储备局直属库管理办法”、国家储备粮油“一符、三专、四落实”的规定等规章制度,已成为现今粮库规范管理的重要内容,使仓库管理能做到有章可循。目前,不少库点的粮情监测、出入库计量以及财务结算等还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不仅在粮油仓储设施的硬件建设方面,初步建立起来了能基本满足从粮食收购、储运、消费等各流通环节使用需要的硬件设施,而且,在仓储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软件建设方面,也总结了一套科学合理和较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第二,为满足粮油储存与高效快速流通的需要,各主要环节一般都具有必要的技术措施。在仓储技术管理方面,特别是在粮油储藏技术,不少已处于世界同行业的前列,并受到世界农产品储藏专家的好评。如“粮油储藏技术规范”、“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规程”、“四无粮仓”、“粮情检测”、“清仓消毒”、“熏蒸杀虫操作规程”、“高大平房仓和浅园仓储粮技术规程”以及“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等;在储粮保鲜以及储粮品质变化的监测的技术及其设备方面,也先后总结与推广应用了低温(自然与机械)、通风(自然与机械)、双低或三低、密闭等储粮技术;虫霉鼠雀防治环流熏蒸杀虫以及电子测控粮情(水分、粮温)等新技术,并制定了相关的技术规范,为储粮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并成为我国粮库仓储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具有不同规模大中小配套的仓库体系,能基本满足粮油存储的需要。我国粮油仓储企业在多年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点多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的局面,根本不能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不能适应粮油市场全面放开的需要。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在总结多年来建库经验的基础上,各地利用国债资金建设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的机会,不仅对原有库点进行了拆并或改建,扩大了仓容规模,改善了储粮条件,减少了存粮库点;而且分流了富余人员,提高了企业效益。经过近几年粮库建设的调整与改造,截止2003年底全国共有粮库网点31275个,比2000年减少了41.8%,然而仓容量反比2000年增加834.7亿斤。全国总仓容为xxxx亿斤,其中,有效仓容xxxx亿斤,。
三、不断完善仓储设施为实现粮食现代物流而努力从前述可知,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并能基本满足粮食流通所需要的仓储体系,但这与建立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所谓现代物流一般应包括:货源组织D流通线路(包括运输方式)D流通方式(包装、散装)D配送中心D消费地D系统管理。要实现粮食的现代物流,首先,应尽快为实现粮食的“四散”流通,粮食的“四散”流通是世界公认、*合理、*经济的流通方式。美、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推行了粮食的“四散”流通技术。我国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推进粮油流通“四散”作业,至今食用油的“四散”流通已基本得到了推广,但对粮食“四散”流通,世行所建的“三大走廊”之一的东北走廊项目,从收纳库到大连北良港之间的汽车、火车装卸、储存、计量等环节,已实现了“四散”流通,它对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效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至今相当多的库点还未形成自己的“四散”流通线,这是为什么?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它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粮食、交通运输、港口码头、计量以及财政等部门,难协调一致,而且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因而,仅粮食部门一家是很难完成的。就是粮食部门内部也涉及系统内的各部门各环节,部门间若配合不好,利益不协调好,同样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今天推进“四散”,无论硬件和软件建设与过去比较,都不能同日而语了,更重要的是有利用国债资金和世行贷款,所建设配套齐全的较为现代化的粮库,这批粮库在仓型设计和设备配套等方面,都考虑了“四散”流通的需要,为推进我国粮食现代物流的建设,打下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另外有国内外已经实现了“四散”流通的技术为榜样。为此,建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牵头组成一个推进粮食现代物流建设协调组,办事机构可以设在国家粮食局。从现在起用五到十年时间,逐步推进实现的目标,集中人力和财力,把推进粮食“四散”流通和全面推进现代粮食物流建设,纳入粮食设施建设的重点工作,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以东北走廊粮食物流运输线为参照,在粮食主产区且调出量较大,并具备“四散”流通雏形的省,选择培育一个粮食物流企业为核心,认真审视总结运行中的经验和问题,将各环节进行合理匹配完善,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
其次,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只有不断维护和保障现有粮库的完好,才能适应今后储粮的需要。但从统计中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粮食仓储设施中,1983年以前所建仓容2416亿斤,这些粮仓都要慢慢被报废,因此每年将有一定数量的旧仓需报废或维修改造,因此,为保持正常的储粮需要,国家在安排投资计划时,每年应将100D 200亿斤仓容粮库的维修改造资金,纳入正常的建设轨道,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千万不要搞突击式建设,以保证储粮合理需要。
且不少方面在世界还处于**水平,但我们的粮食流通方式、管理理念、管理成本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