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圆仓是我国近年来大规模应用的一种新的储粮仓型,近几年的应用实践证明通过科学管理,浅圆仓也是一种储粮性能相对稳定的仓型。对于浅圆仓的害虫防治熏蒸也应视其害虫发生的部位、需要处理的粮情等具体情况而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在采用磷化氢熏蒸时要根据仓情、粮情和具体的施药方法针对性地处理,以达到有效杀灭害虫同时防止害虫产生抗性的目的。
1粮堆基本均温时的熏蒸处理111环流熏蒸夏季或其它时期入仓的粮食,入仓后粮堆内各部位温度基本接近,如有害虫发生,可进行整仓熏蒸处理。由于浅圆仓直径大,装粮高,如果用仓内投药磷化铝自然潮解的方法施药,产生的磷化氢气体扩散到粮堆各部位和达到均匀的时间都会相当长。一般磷化铝制剂施用后吸收空气中水分放出大量磷化氢的时间约1~2天,如此产生的磷化氢扩散到全仓又需要几天的时间,且在仓内不易达到均匀分布,或者说其应用后气体分布的均匀性较差,这样对取得快速和彻底的杀虫效果来说是很不利的,而且需要的熏蒸时间长,在整个熏蒸期内有效的熏蒸时间却又相对短。
仓外施入磷化氢气体的施药方式,比自然潮解施药法快了许多(至少省去了自然潮解所需的时间) ,但由于温度均匀和仓直径较大,粮堆内难以形成微气流,单靠气体的浓度差进行分布和扩散也是很慢的。
为了使仓内各部位PH 3气体较快地达到有效杀虫浓度和分布均匀,目前较为有效的技术是进行环流熏蒸。环流熏蒸时借助环流风机的动力作用,可以使仓外施入的磷化氢(和二氧化碳)气体在较短的时间内较为均匀地分布到杀虫部位,仓内气体达到均匀分布的时间一般只需18~35小时。这样,不仅可快速有效地杀死害虫,也可更有效地利用磷化氢气体,减少磷化氢的用量等。
112浅圆仓环流熏蒸时磷化氢浓度变化这里以北京粮食中心库14号浅圆仓的实仓熏蒸为例说明浅圆仓熏蒸时的磷化氢浓度变化特点。
该浅圆仓直径30m ,高20m ,总体积12648m 3,装粮高度15m ,共装小麦8600t.地下通风道为一机四道,共4个通风口。压力测试正压半衰期500Pa降到250Pa时间为200秒。所装粮食为小麦,水分杂质正常。粮食温度:中下层15~23℃,中上层23~29℃。所用环流熏蒸设备为固定式仓外环流管道,分两边安装。气体检测点位置深度在粮面下1m.
熏蒸中在距仓壁2m、半径7m和半径1m处设置了多个磷化氢气体检测点。磷化铝片剂投药量为1. 9g/ m 3,总投药量24kg.熏蒸处理中的磷化氢浓度变化情况如下:11211磷化氢运动与达到均匀状态情况从磷化氢在仓内的运动速度上看,用环流熏蒸的方式可以使从仓底施入的磷化氢气体在2. 5小时达到15m的粮堆表层,但即使其在熏蒸回流管中浓度达到120mL/ m 3时表层浓度分布仍很不均匀,中部*低,说明四周受环流气流影响磷化氢浓度上升比较快,中部上层暂时有气流薄弱区,直到29小时中部上层仍为低浓度区,到35小时各测气点浓度基本接近。
这表明该浅圆仓环流熏蒸中表层磷化氢浓度均匀的时间大约在30小时左右。
11212磷化氢浓度的保持与衰减仓内气体约35小时分布基本均匀,*低与*高浓度比为0. 72 ,在回路中浓度偏高。此后均匀性的变化从*低*高浓度比上表现为:55小时0. 66 ,64小时0. 62 ,76小时0. 89 ,在熏蒸过程中仓内浓度分布均匀后也不是相对高低就固定不变了,不同点之间浓度的高低也处在动态变化中。在76小时仓内平均浓度达到*高值(317mL/ m 3) ,随后总体浓度呈下降趋势。在磷化氢浓度下降过程中,各点浓度的均匀性一直比较好,如*低*高浓度比在89小时为0. 66 ,98小时为0. 88 ,124小时为0. 88等。表层磷化氢浓度保持在200mL/ m 3的时间约12天,保持150mL/ m 3的时间则长达19天。从*高平均浓度降到*低200mL/ m 3以上的平均浓度的衰减速率为12mL/ m 3 / d ,从*低200mL/ m 3以上降到*低161mL/ m 3的平均速率为6. 5mL/ m 3 / d ,表现为低浓度比高浓度时衰减速率小的现象。
11213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比较熏蒸的浅圆仓粮堆体积约11467m 3,其中空隙度体积约4587m 3,加上仓内上方空间体积约1181m 3,总计净空间体积为5768m 3。熏蒸中净空间用药量为4. 2g/ m 3,理论上磷化氢浓度应达到970mL/ m 3左右,而实际上*高浓度只有405mL/ m 3,实际*高磷化氢浓度与理论浓度相差近42 % ,实际*高平均浓度则比理论浓度相差了近1/ 3.造成如此差异的原因一是药剂实际产生磷化氢的量不够,二是粮食等的吸附作用,三是仓房存在不可完全避免的漏气所致。
2冬后负温差粮的熏蒸负温差粮是指粮温低于仓温3℃以上的粮堆(见《粮油储藏技术规范》) ,此类型的粮堆一般出现在经过冬季通风降温处理,到了春天以后外温回升而粮温处于低温或相对低温的状态。在这样的粮仓中如有害虫通常不会是全仓发生,一般是因粮堆内局部存在或外界感染所致。尤其是在北方广大地区,冬季的通风降温已使储粮处于相当低的温度状态,由于粮食是热的不良传导物质,即使外温回升也难以影响到中心和中下部粮温。在此情况下如果发现害虫需要进行熏蒸处理时,不宜进行整仓熏蒸,更不宜进行环流熏蒸。整仓处理一是用药量较大,经济上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二是粮仓内存在低温区,而低温环境中磷化氢的熏蒸杀虫效果不好;三是粮食储藏中低温环境得之不易,即使局部的低温也应尽量保持,环流过程中可能会因粮堆内气流的强力运动而使低温区温度上升(据国家粮食局在郑州兴隆国家粮食储备库进行的试验,浅圆仓在为期16天的按规程进行的环流熏蒸中,粮温变化仅1℃)。在实际生产中,要视害虫发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3空间与表层的熏蒸如果粮食中原无害虫,过冬后在表层或空间发现害虫一般是由外界感染所致,由于表层粮温相对较高,害虫活动也在粮堆表层和空间。如果仅发现少数蛾类害虫,通过对空间的熏蒸处理即可对其有效防治。如果所发生的蛾类害虫数量较多和时间较长,可针对表层粮食进行熏蒸处理,因为一些常见的储粮蛾类如麦蛾、印度谷蛾等一般存在于粮食表层20cm左右。玉米象因其习性之一是喜上爬,如有发生也会出现在粮堆表面。
有的仓房设有固定式环流熏蒸装置,仓外投药时可切断气体进入下部通风道的路径,将药源连接施药口,经回流管从仓上部导气入仓。药源可用磷化氢发生器,此时要用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以保证熏蒸过程中操作安全和促进气体运动。
在没有固定装置或不准备用已有固定装置的仓房表面熏蒸时,可用仓外磷化氢发生器加二氧化碳经导气管直接入仓内投药。
表面熏蒸处理也可用表面施入磷化铝自然潮解的方法,为了有效利用药剂和杀死表层害虫,以施药密封后1~2天再从仓外施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为好。二氧化碳和磷化氢混合熏蒸可以提高药效的原因:一是二氧化碳的应用增大了磷化氢在粮堆中的扩散范围和穿透深度,有利于气体的均匀分布;二是二氧化碳的混用也促进了磷化氢在粮堆中的扩散速度,可以使磷化氢气体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有效杀虫浓度;三是二氧化碳可刺激害虫呼吸,增大磷化氢进入害虫虫体的量,同样也提高了害虫死亡的速度;四是磷化氢和二氧化碳混用可相对减少粮食等对磷化氢的吸附,从而使磷化氢气体更多地存在于空间,有利于杀虫。同时,施药后磷化氢在粮堆中保持有效浓度的滞留时间也比不加二氧化碳时得到相应延长。
以上处理由于目标是对表面害虫熏蒸,一般保持表层50cm左右深度的粮层磷化氢浓度在100mL/ m 3以上即可,对于处理有一定抗性的害虫,保持的磷化氢浓度要适当提高。初次施药量也可按表层要处理的粮食体积量计算,可稍大一些。但由于气体会向粮堆深处和其它部位运动,应及时检测表层生虫部位的磷化氢浓度,表层浓度降低时的补充施药以保持其足够的磷化氢浓度是有效杀虫的关键。
4局部或深层部位的害虫熏蒸大型粮堆中有时害虫的发生不是普遍分布,而是仅发生在一处或少数部位。此现象通常发生在气温下降的过程中,且主要是由谷蠹等具有聚集习性的害虫引起的。害虫的聚集一般是在局部或粮堆的一定深度。如果在局部发生的害虫没有引起发热之前粮温持续下降(如秋冬季) ,则低温将抑制害虫的发展,甚至将其冻死。如果因害虫聚集造成局部发热,则害虫有可能继续存在或发展,进而引起不良后果,此时应进行处理。
局部生虫时由于生虫部位温度远高于其它部位,熏蒸气体不易向其中运动,难以杀死该部位的害虫。对此,应采用特殊的处理方法,一般可先降低发热部位的粮温,再进行熏蒸处理。可通过导气管将熏蒸气体导引到生虫部位的中心处,并在生虫部位上、下、左、右、中呈球面包围布置导气管,对局部发生的害虫形成立体气体包围和中心气体熏蒸。采用磷化氢熏蒸时,由于毒气自身的扩散,气体会向周围运动从而使生虫处的浓度降低,所以在局部熏蒸时要注意生虫部位的气体浓度检测,必要时要补充气体以保持生虫部位杀虫气体始终处在有效浓度水平以上。当遇到强抗性谷蠹、米象或锈赤扁谷盗集中发生并导致发热时,建议磷化氢浓度采用300~500mL/ m 3。气体浓度的检测可通过设置气体检测管进行检测。熏蒸气体导管可借助粮食深层扦样器埋入粮堆,也可用专门的工具将熏蒸导气管埋入粮堆。在进行局部熏蒸时,从处理措施上还要防止害虫从生虫部位向非生虫部位迁移。
需要说明的是,局部熏蒸是应急处理措施,为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不到不得已时不宜采用此方法。局部施药后磷化铝分解产生的磷化氢的扩散和运动受粮堆温度的影响,在粮温高的部位磷化氢浓度较低,很多情况下磷化氢的主要运动趋向是向施药点的下方运动,这就提示在设置局部施药点时,位置可适当设在拟熏蒸主部位的上方。为了保证熏蒸效果,在生虫部位设置检验杀虫效果的虫笼是很有必要的。但无论如何,进行局部熏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局部熏蒸完全杀死害虫是很难的。有资料表明通常情况下进行局部熏蒸的成功率只有50 %.